当建盏达到其黑釉瓷成就的巅峰时,在宋代整个社会斗茶风尚的推动下,福建各地的瓷窑也纷纷烧造黑釉瓷,竞相仿制兔毫盏,一时之间,形成成片的黑釉瓷生产区,建起大规模的黑釉瓷窑场。
宋代仿建窑风格烧制黑釉盏的窑口,称为建窑系窑口。建窑系窑口所产宋盏虽与水吉建窑不完全相同,但亦有其艺术收藏价值,而且各自都有鲜明的风格。深入研究、收藏建盏的行家,通常也对建窑系窑口的产品很有兴趣。
光福建区域内,就有数十座窑口在仿烧建盏。其中著名的建窑系窑口有武夷山的遇林亭窑(仿建窑产黑釉盏,特点为描金、描银,日本称金彩天目)、延平区的茶洋窑(仿建窑产束口盏,部分灰黑釉产品被日本称为灰被天目)、福清市的东张窑(仿建窑产束口盏,兔毫有时也很鲜明,除胎色与铁胎有异外,常被误认为是水吉建窑所产)等。
建盏大师孙建兴乌 金回蓝釉建盏 细节
我们日常所说的闽江上游的三大支流的建窑口,主要是集中在建溪、富屯溪、沙溪。同时也有建溪以南所划分出的南浦溪、崇阳溪、松溪。对于建盏而言,我们所熟悉的黑釉、青瓷、白瓷在这一片流域中也有著名的生产窑口。
宋元时期,福建黑釉瓷生产区大致可分为三处:闽北区、福州区、闽南区。目前已知的窑口有30处。
建盏大师孙建兴乌 金回蓝釉建盏 盏壁
建盏大多口大底小、形如漏斗,多为浅圈足,足根多见修刀。其造型古朴浑厚,手感压沉, 从形态上可以分为敞口、撇口、敛口和束口四类。
1、敞口盏。敞口盏和撇口盏一样盏口向外撇,区别在于敞口盏的腹壁较短,并且没有弧度 呈斜直状或者微微地有一些弧度。敞口盏的器形像是漏斗一般,因此也被人称为是斗笠 盏。很多人会将撇口盏误认为是斗笠盏,这是不对的。2、 撇口盏。撇口盏的特点是盏口同样是向外撇的,腹部较长,且带有弧度,唇沿处稍稍地 有一些曲折,圈足比较浅,有大盏、中盏以及小盏之分。撇口盏大盏的器形和其他两种 器形相比要显得较高,成品十分低,所以大盏非常珍贵,小盏以及中盏还是较为常见的。
3、 敛口盏。敛口盏的整体外形和束口较为接近,容易弄混,但也很容易区分,敛口盏口沿 处没有凹槽,而是快到盏口位置的时候开始微微地向内收敛,圈足比较矮,整体造型呈 丰满,一般小器形和中器形较为常见。小器形的比例比较高,有些是圆饼状的实足。
4、 束口盏。是建盏最主流的器形,最直观的判别方法是在束口盏盏口以下约 1CM 的地方 有一圈内陷的凹槽,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,又可避免茶汤外溢,该凹槽 俗称“注水线”。传世的四件曜变天目都是束口盏。
建盏大师孙建兴乌 金回蓝釉建盏 盏底
从已掌握的资料看,建盏在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、艺术馆、美术馆及私人收藏机构都有收藏:如大英博物馆、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、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。
建盏大师孙建兴乌 金回蓝釉建盏 展示